首頁 > 我要聽故事 > 特輯
屏東市中正路的黃家肉圓店是屏東知名的老牌肉圓店,至少有70年的歷史,至2016年已經傳承到第四代。黃美嬌回憶,肉圓店是由她的阿公所創,日據時代因為...
陳泳清孩提時代雖然是經濟相當貧瘠的時代,卻有各式好玩的趣事。當時凌晨5點就開始走5公里的路上學,放學時小孩們邊走邊玩,鬥蟋蟀、彈弓、陀螺。早期有人...
趙哲弘從小就跟著母親學習做粿、包粽等傳統口味,學習的時間長達20餘年。學校畢業後從事過許多行業,曾在工地工作,也當過職業軍人,現在轉向餐飲業,在知...
90歲的王志善是大陸江蘇人,19歲跟著部隊來臺後,不久即跟著哥哥在屏東市賣起山東大饅頭,沒有想到一賣70年,附近眷村的山東饅頭、豆沙包等全出自他手...
高秀成現為臺北茶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從小在騎樓下都會看到婦女在撿茶,小時候不懂,只是很好奇茶葉怎麼會堆那麼高?現在才發現原來這就是拼推的技術,到現在...
劉永茂是泰國出生的華僑,戰爭時祖父母帶著他父親,從雲南一路遷到緬甸最後來到泰國。當年生活相當辛苦,難民難免受到歧視,後來政府開放華僑來臺就學,他因...
爸爸是一位嚴肅的父親,但在我挫折時爸爸總是會在背後挺我,在爸爸生病時我帶了很多款麵包給他品嘗,但爸爸就鍾愛這一款麵包,但以前好像不是毎次味道都一樣...
彭麗文在新竹出生成長,家中從事茶行,從小家人都為了工作非常忙碌。記憶中小時候最期待的就是晚上有噹噹噹的聲音,那是一位騎著腳踏車賣魚丸湯的伯伯,每次...
以前親戚們常找父母做糕,後來懷念這個古早味,於是與老婆合力把懷念的味道找回來。一路上堅持傳統,也順便分享一路上遇到的人事物。
屏東縣屏東市勝利新村自治會長呼光冀在眷村居住超過一甲子,對勝利新村的老樹如數家珍。他的父親呼之周當年是孫立人將軍的部下,記得4歲時曾到孫立人行館等...
連志成是傻瓜肉粽的老闆。因為從小喜歡吃肉粽,媽媽常常做肉粽給他吃,求學階段帶去學校和同學分享,同學們都覺得很好吃,出了社會後分享給同事,同事們也讚...
行動咖啡館老闆謝宜侖,之所以走進咖啡的世界,全因為阿公。來自單親家庭的她,由阿公阿嬤帶大,當年阿公最愛喝咖啡,阿公告訴她「這是外國人喝的茶」,卻不...
林鳳嬌回憶母親在廚房裡,用真材實料和好手藝、以疼愛家人與孩子的心,烹煮出一道道充滿自家風味的菜餚。她想著,如果母親不在了,誰來煮給我們吃?雖然做菜...
黃湘淩民國50年次,生於農家。去年母親過世,回家鄉。鑒於食安,開始做饅頭。出發點是讓大家回味起以前最初食物的味道。不用是山珍海味,只是單純的把母親...
在純樸地鄉間過上一輩子,沒深入想過人間險惡,在被騙錢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廣大的咖啡園,飽滿果實鮮紅欲滴,閉上眼睛的我們,可以想像它們烘...
基隆給柳智哲的印象就是煤炭的味道,因為住的地方很靠近火車站,當時的蒸汽火車常散發著煤炭的味道,而且附近的軍營常看到很多阿兵哥來來往往。雖然長大後到...
熊新貞回味童年的趣事,小時生活雖然困苦,但時常苦中作樂,記憶中有深刻的眷村味道。她說孝順要從小做起,讓父母不用為自己擔心。
劉瓊蓮出生後便遇上87水災,全家人住在避難所的那段時間,時常聞著花草的香味,「味道」就成了她最深刻的回憶。在求學的過程中,個性較為叛逆,大學時故意...
傳統的大灶,是黃燕與奶奶之間濃濃的回憶,也象徵著對家庭的責任。結婚以後,面對大家庭的她,認為唯有傳統大灶才能真正烹調出充滿感動的團圓料理,柴火釋放...
蕭林金蓮在北勢頭賣麵,一賣30多年。最早的時候,庄頭沒有道路可走,後來才陸續蓋起房子,附近的信義國小及屏東中學的學生都會到她的麵攤吃麵。這些孩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