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是一位嚴肅的父親,但在我挫折時爸爸總是會在背後挺我,在爸 ...
蕭林金蓮在北勢頭賣麵,一賣30多年。最早的時候,庄頭沒有道路 ...
黃湘淩民國50年次,生於農家。去年母親過世,回家鄉。鑒於食安 ...
劉永茂是泰國出生的華僑,戰爭時祖父母帶著他父親,從雲南一路遷 ...
熊新貞回味童年的趣事,小時生活雖然困苦,但時常苦中作樂,記憶 ...
在純樸地鄉間過上一輩子,沒深入想過人間險惡,在被騙錢的同時 ...
張景科從小喝咖啡長大,可說是見證了臺灣的咖啡史。小時候會喝咖 ...
東市場高家美食從日治昭和17年(1942)創立至今已逾70年 ...
黃子騰,在地人都叫他「阿田」,一個原本在臺北從事油漆粉刷工作 ...
陳世明接手媽媽賣大麵羹的工作已經好多年,這裡沒有華麗的店面, ...
徐湘茹從小在北港長大,直到去年到臺中讀書,才發現原來外面的世 ...
以前親戚們常找父母做糕,後來懷念這個古早味,於是與老婆合力把 ...
泰雅醃肉是對遠道來的親朋好友,最上等最高級的接待物(見面禮) ...
基隆給柳智哲的印象就是煤炭的味道,因為住的地方很靠近火車站, ...
屏東縣屏東市勝利新村自治會長呼光冀在眷村居住超過一甲子,對勝 ...
小時候舌尖的記憶,常是一輩子難忘的回憶。簡雅淑的母親在阿里山 ...
劉瓊蓮出生後便遇上87水災,全家人住在避難所的那段時間,時常 ...
趙哲弘從小就跟著母親學習做粿、包粽等傳統口味,學習的時間長達 ...
90歲的王志善是大陸江蘇人,19歲跟著部隊來臺後,不久即跟著 ...
在嘉義市眷村長大的許銘慈三姊妹,有著眷村人特有的爽朗性格和宏 ...
吳淑榮從小就成為小留學生,在貝里斯、美國等國家,過著離鄉背景 ...
燒柴火的味道總是留存在劉菊英的印象裡。小時候她住在阿婆家,阿 ...
陳朝陽原本在臺北從事攝影工作,10年前因為媽媽逐漸年邁,便回 ...
傳統的大灶,是黃燕與奶奶之間濃濃的回憶,也象徵著對家庭的責任 ...
汪建新是冰店第三代傳人,始終堅持傳統工法製作,冰店的三大招牌 ...
行動咖啡館老闆謝宜侖,之所以走進咖啡的世界,全因為阿公。來自 ...
林鳳嬌回憶母親在廚房裡,用真材實料和好手藝、以疼愛家人與孩子 ...
劉照明的父母種植菸葉,辛勤開墾耕種撫育7名子女,30年代多子 ...
王沛然對阿嬤的記憶是片斷的。小時候,只有過年才有機會看到阿嬤 ...
邱奕松出生於民國17年,小時候因為沒有自來水,常常和祖母到古 ...
高秀成現為臺北茶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從小在騎樓下都會看到婦女在 ...
連志成是傻瓜肉粽的老闆。因為從小喜歡吃肉粽,媽媽常常做肉粽給 ...
山東籍的戚湘玲一家人,因大環境波動而來到了新竹眷村。她在這裡 ...
彭麗文在新竹出生成長,家中從事茶行,從小家人都為了工作非常忙 ...
屏東市中正路的黃家肉圓店是屏東知名的老牌肉圓店,至少有70年 ...
陳泳清孩提時代雖然是經濟相當貧瘠的時代,卻有各式好玩的趣事。 ...
「沒有劉傳來幫助,就沒有林聰明沙鍋魚頭」,中正路老店是已故國 ...
小時候阿嬤拿水梨給林君諭吃的幸福滋味,讓他印象深刻,但因爸爸 ...
1970年代裡,淡水小鎮的資生堂化妝品專櫃的創立,使小鎮婦女...
約八二三砲戰時,自軍中退伍後,我從事拉三輪車的工作,那時候很...
陳浚綸民國59年出生,母親因為生產而導致失明,因此從小便陪母...
毛平英從小在南庄土生土長,祖父母以礦工、茶園等農務維生,小時...
成美百貨行像藏身都市裡的複合型博物館。從嘩玲瓏賣什細,轉型成...
由於孩子聽不見,所以在成長的路途中時常遭受到別人的欺負,對於...
阿度(林明君)來台東已經15年了,他一直有一個想法跟認知就是...
謝啟偉從祖父那一輩就開始做茶,但以前全靠人工,他還記得小時候...
吳嘉慧與先生剛交往時,曾收到先生送的1斤茶,但當時她根本不懂...
婚後,隨先生回到到南投,吳嘉慧起初很不適應,總覺得在北部都市...
現年73歲的黃復興,14歲開始跟著爸爸學習竹編技術,已有一甲...
楊靜江參加女青年大隊招考,考上時還被舅舅念說女孩子讀那麼多書...
陳雪美是第2期女青年大隊,小時候村內有軍隊駐紮,看到軍官們著...
陳大萍畢業後和村內的鄰居一起報考女青年大隊,考上後遭父母反對...
張巧英是女青年大隊第八期,家裡住臺南眷村,當時鄰家有學姊考軍...
陳炳楠便是知名藝人脫線,服完兵役後先在劇團擔任演員,之後拍過...
紀露霞是臺灣知名歌手,擅長演唱臺語歌曲,1956年出道後,因...
1918年出生的戴綺霞,在新加坡長大,從小就喜歡看戲表演,1...
出身望族的許勝夫,國立政治大學畢業,曾任臺南第八屆議員和臺灣...
徐秋華從小就很獨立,15歲那年中國各地徵招男女青年從軍報國,...